车主遇事故不敢“快撤快处” 信任危机怕吃亏
3年前,修改后的《物损交通事故自行协商和简易快速处理实施办法》实施,规定只要发生“人未伤,车能动”且车损在2000元以下的物损交通事故,都可以走“快撤快处”流程,以节省时间、避免引发拥堵。然而,“快撤快处”机制“叫好不叫座”。“快处”不易,“快撤”不敢,如何破局?前几天江北交警与来福士广场物业的合作,或许值得借鉴。
四成以上事故符合“快撤快处”
早晚高峰时段,道路上常有车辆刮擦小事故,为提高事故的解决效率,避免引发长时间的拥堵,交警部门出台了“快撤快处”机制。然而在实际中,“快撤快处”应用率不高。
6月24日下午5时20分,在永丰桥东往西方向的桥中间,两辆私家车追尾了。事故的责任比较明确,车能动,人也没有受伤,完全可以按照“快撤快处”机制来解决。不过,这两位车主不但没有挪开堵着的车辆,还不报警,就直接在桥中间协商起车辆的赔偿事宜了。可以想象,晚高峰时段来这么一出,后方堵得有多少严重。
“根据我们的统计,每天发生的交通事故,有四成以上是符合‘快撤快处’机制的,但真正用这个机制来解决的很少。”江北交警大队的翁警官说。
信任尴尬导致“叫好不叫座”
“快撤快处”机制遭遇的尴尬,与“信任危机”有很大的关系。
先说“快处”不易。“快撤快处”机制虽然已经实施了3年,但真正了解处理流程的人并不多。当事人如果不是经历过几次事故的“锻炼”,要想“快处”还真不容易。因为不了解,所以车主不敢处理,怕自己吃亏。
再说“快撤”不敢。发生交通事故时,绝大多数车主第一反应就是打电话报警,因为大家都担心责任分割不清楚,怕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所以,一定要等交警来了再处理。这里面凸显了一种信任危机,车主需要交警的权威或者可靠的“证人”来确保自己的利益。
破局或可借助社会力量
前几天,江北交警大队与来福士广场物业合作,尝试“雇用”保安来充当“见证人”,帮忙解决这类“快撤快处”事故。这或许可以打破“快撤快处”机制“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据了解,交警专门组织警力对保安进行专业培训,并人手一份配发《交通事故处理手册》;同时还与物业建立了“联动对接”机制,符合“快撤快处”的,物业先处理,解决不了就交警上。而物业方面,除了给每位保安配相机,以便随时取证外,还制定了专门的奖惩制度,来保障这项行动。物业经理说:“我们和交警合作,对各方都有利,我们解决了这种小事故,对交警来说节省了警力;我们保障了广场的秩序;而顾客节省了时间。”
|
|
|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