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城市高房价吓走人才?企业欲“以房留人”
近年来大城市房价的快速上涨引发了人们对于优质人才离开这些城市的担忧,企业纷纷采取措施,通过制定各种置业计划以留住员工或吸引外来人才。
总部位于广东珠海的格力地产近期在珠海推出了一项“优才置业计划”,符合一定条件的优质人才购买该公司旗下住宅项目格力海岸将可获得最高达50万元的房款减免,该公司希望通过此类举措来吸引优秀人才在珠海落户。
该公司称,这项“优才置业计划”并不仅是响应国家政策,更是全方位综合考虑。该项计划从人才学历方面进行奖励,同时从技术工种、工作场地、纳税额等多个角度出发,围绕珠海市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对所有符合该市人才引进办法规定的优质人才进行对应的房价减免。公司称此项减免计划是在符合当地的住房限购政策基础之上执行的。
针对特定人群推出的置业计划近年来在房地产行业并不鲜见。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2年至2014年间,就有多个房地产项目针对诸如国家公职人员、医生、教师等特定群体购房推出了额外的优惠。但这类措施通常因为条件较为单一且力度较小而被认为营销目的过于明显。
不仅是房地产企业,担忧高房价导致人才流失的部分实力雄厚的科技企业今年正在加大力度帮助员工实现购房目标。58集团去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离开一线城市的首要原因是房价过高。去年传出的华为公司将搬离深圳的传闻更是将城市房价对企业和人才的挤压的公共讨论推向了高潮。
作为应对,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网易这样的科技公司正在采取措施,以帮助员工买房。
腾讯为公司员工提供无息贷款,在一线城市买房可获得最高50万的贷款额度,其他城市则最高25万。网易也根据员工级别和年限,为员工提供数额不等的无息贷款。
阿里巴巴则在杭州为员工建造了约380套房源,中签的员工能够以市场价的三分之二购买房产。而小米据称正与万科磋商,讨论在后者位于北京海淀一个地块上建造员工住房,尽管讨论中的方案里这些房产无法公开交易,但其价格仅为市场价的一半左右。
分析人士认为,政策的差异导致了有无房产通常成为是否能够享受完备的城市配套服务的关键因素,买房成为了在城市居住的普遍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牛凤瑞说,如果居住问题成为了人才的后顾之忧,那他们投入创新事业的精力也将受到影响。他说,国外的科研人员可以数天不出实验室,但像孩子上学这样的问题可能都会成为国内人才发展的干扰。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资深研究员李津逵认为,今天的城市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够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帮助政府一起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谁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最好的典范。他表示,企业的这类举措帮助降低了人们留在当地的门槛。
格力地产“优才置业计划”的启动正值珠海市政府一项范围更广的人才引进战略大举铺开之际。
作为国家级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组成部分,珠海正通过更为明晰的城市角色定位来努力重塑该市在改革开放初期争当潮头的探索精神。市委市政府提出珠海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同时也是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粤港澳创新合作先行地、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
引进人才成为了这项创新计划的当务之急,友好的政策环境随之而来。据当地媒体报道,今年1月,在香洲区举行的2016年珠海市香洲区科技创新大赛总决赛上,主办方宣布了一系列颇具诱惑力的政策。获奖者可获得香洲区青年优秀人才名额,可解决人才子女入读公办中学,优先推荐参加香洲区高端产业人才评选,还可申请购房补贴、工作津贴、项目经费扶持等相应配套奖励。
今年3月,当地政府为大力引进优质人才放宽了城市落户条件,诸如经相关部门认定的高层次人才、留学回国人员、符合条件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等10类人才,可按规定程序办理劳动人事关系转移、档案接收及户籍迁入。
当地官员称,上述政策出台意义重大,将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人才流动的障碍,将干部、技术工人引进政策和渠道进行整合,对市外人才使用同一标准、同一方式引进,并简化了引进程序,有利于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整体性,营造尊重人才、公开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据珠海市人社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珠海共有各类高端人才超过3.5万名,其中引进和推荐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9名,人数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吸引更多的人才落户珠海,符合格力地产的长期发展战略。格力地产副总裁林强指出,近年来公司在房地产板块、口岸经济板块、海洋经济板块、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金融业等板块领域齐头并进,引进人才是企业的发展根基。同时,他还指出,为人才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是“优才置业计划”的核心价值。
不过,对人才引进方法的忧虑也不是没有。一些行业人士担忧,类似于政府或企业提供住房优惠购买条件的人才引进方法可能会出现投机行为,部分以低价购入房产的人才或许并不真正志在创新创业,而是看中房产的巨大套利空间,实际上是钻了政府人才引进政策的空子。
社科院的牛凤瑞就认为,将人才引进与房地产相挂钩,是中国独有的情况,具有阶段性和必然性,但不应该成为未来努力的方向。
他认为,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自由的思想空间,以及诸如知识产权保障等一系列的制度性建设,才是真正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当前的置业优惠等措施,只是在付出与薪酬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对人才的暂时性补偿,不具有长远鼓励人才成长和队伍建设的能力。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