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稀奇古怪的官衔系统—— 早期“复古”,后期又“反潮流
太平天国稀奇古怪的官衔系统—— 早期“复古”,后期又“反潮流”
文/陶短房
当早年追剿太平军的清方高官大将接触到早期太平军的“位职”时,往往有似曾相识之感,阅历丰富的老臣周天爵、有“巧宦”之称的李星沅都曾认为,太平军“以西洋兵法约束部众”、又以《周礼》等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制度设立官职。前期最翔实的情报汇编《贼情汇纂》中虽严厉驳斥了“长毛效仿《周礼》”的“谬论”,但理由不过是太平军只模仿了《周礼》体制的形式、名称,却未汲取其文武分途、寓兵于农的精髓(尽管《周礼》的记载是否真是西周初年真实情况,本身就是大可质疑的一件事),这反倒表明,太平军早期官名的确“古意盎然”。
事实也确实如此。早期太平天国只有爵位两级(王、侯,顶天燕、护天豫是秦日纲、胡以晄革爵又复职后的专称,天京事变前并无其它人拥有同等爵位,严格说不算一级),朝内正职官四级(丞相、检点、指挥、将军),军中正职官七级(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总共十三个正职官爵名称几乎都“大有来头”。
丞相不消说,自战国末年秦国就已开始设立,到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才借胡惟庸案的题目废除;指挥典出“都指挥使”,五代时为总统一方面军的统帅,明代的“都指挥使司”为一省军事主管,地位虽不如五代,仍然十分崇高,到了清代,由“都指挥使司”简称的“都司”仅是比游击低一级、比守备高一级的正四品绿营武官,但“指挥”这个官名实际上一直承袭,太平天国的“指挥”是可统帅几个军独当一面的高级武官,在地位上颇有“复古”意味;将军在春秋战国时仅是个动词,为“带兵”之意,到了汉代演变为官职,此后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甚至当代;总制一词在明代使用过,为监管一省或一个方向军事的特派官员;监军自先秦就有,到明代成为宦官垄断的职衔,太平军的监军是一个军最高首长——总制的副职和监督者,同样有“复古”之风;至于军帅以下,则原封不动照搬了《周礼。地官。小司徒》里所记载的体制,甚至连军、师、旅、卒、两、伍六级的编制人数都一模一样。
唯一不是照搬照抄的正职官是检点,但这似乎是“点检”的误写,而点检、都点检是五代、宋初最高级别武官的职务,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以殿前都点检的“职务便利”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他后来废除这个职务,也是怕别人有样学样。太平天国的检点,地位在朝内官中仅次于丞相,从编制上说是“最高武职官”也不为过,从这点上论,检点一职,其实也算“有来头”。
相关新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