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青网 > 教育资讯 > 高考高校 > 高考资讯 >

高考作文38年轨迹

来源:新青网综合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7-09-23 00:58 

 又是一年高考时。

在中国,从来没有一种考题,能像高考作文那样,年复一年引起公众的关注。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作文即将走过38个年头。这期间,一年又一年大学生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一道又一道的考题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高考前,中学语文老师挖空心思猜测高考作文题,高考后,社会各界又各抒己见寻找其背后的社会含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高考作文,一代人有一代人有关高考的记忆和情感。

今天,让我们分四个阶段一起来回顾一下这38年来的高考作文题。

文/图 据《晶报》6月2日报道

第一阶段:(1977年-1979年)

命题作文为主 政治色彩浓厚

1977年8月6日,北京。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还在进行中,除了来自全国的33名科学家和学者,邓小平也在场。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站起来说,他已经几年没有上过课了,他历陈已经持续7年的“推荐录取”招生方式的弊端,提出应该尽快恢复高考。这个话题引发在场学者和专家的普遍赞同。

邓小平表态:“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

1977年12月,在中断了11年后,高考的大门重新打开,全国570万人抱着希望涌向考场。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是当年高考北京的作文题目,对于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抓住机会的青年来说,那一年他们的确是在“战斗”。从高考消息披露到正式考试,考生们只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其间他们还需要应付严格的身体检查、政治审核和地市初选。

1977年是我国第一次分省自主确定高考作文题:北京的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上海的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黑龙江的是《每当我唱起“东方红”》,西藏的是《我的革命理想》,山东的是《难忘的一天》,山西的是《为四个现代化作贡献》,广东的是《大治之年气象新》,河南的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

1978年的作文题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考题提供了一篇很长的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材料。

1979年,高考作文题是将《第二次考试》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因为命题人在试图摆脱“文革”前的作文命题追求政治性倾向的影响。

第二阶段:(1980年-1989年)

材料作文为主 转向社会热点

步入上世纪80年代,一些关注社会热点的作文题目渐渐出现并成为主流。1981年是《毁树容易种树难》读后感;1985年是给《光明日报》写封反映环境污染的信;1986年是根据一段报道写一篇题为《树木·森林·气候》的文章,也跟环境相关;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注的是个人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一定程度上,高考的作文题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从1980年开始,因为高考作文题视角和方向的变化,中学语文教学也开始转向关注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引发了关于“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讨论。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习惯》。这次被认为是高考作文命题方向又一次变化的坐标。这一次是继1977年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以命题作文为主,到1982年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命题作文之后的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命题,并且第一次提出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要求,大大地拓展了文体范围,使考生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在考试的背后,为公平起见,一般规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评阅,彼此给分差异若超过5分,就需重新评阅。有争议的作文都会被提交到阅卷仲裁小组。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王光祖记得,2001年上海高考作文写“文化遗产”。有一个考生写了老上海人使用的马桶,认为它虽是市井之物,世俗,乃至“卑微”,但打上了浓厚的生活印记和文化烙印。每日清晨,涮马桶的妇女们相互交谈,形成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因此它是文化遗产中的一种……但有阅卷老师认为,马桶不登大雅之堂,这样写不妥。怎么办?仲裁。最后仲裁小组认为,这篇作文理解独到,逻辑缜密,自成体系,文字漂亮,给予高分。

第三阶段(1990年-1999年)

材料作文为主 关注道德修养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这个时期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1991年的小作文是“描写圆的想象物”。1997年的作文是根据材料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并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这个时期的高考作文体裁多为议论文。从1991年的“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到1998年关于心理承受能力的话题,无不关注考生的品格素养。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大多提供一则生活化的材料,要求考生就事论理,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些作文题目无不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关联,关注社会道德,关注修养品行,关注精神世界。有学者还注意到,1994年高考作文试题《尝试》,似乎暗合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精神。

1996年高考作文试题材料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让考生写出说明文字,然后谈谈自己更喜欢哪一幅。这一阶段的高考作文题除了关注社会热点之外,在命题形式的探索中,既有大作文又有小作文,既有材料作文又有命题作文,体现出作文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高考作文,押题与出题一直都在暗战中。上世纪90年代的议论文体也让考生们更多趋向押题准备。有位老师说自己找了三个名人—季羡林、霍金、苏东坡,让考生背熟这三人的名言,经过排列组合,可以应对15个题目。这是一个出题人与应试者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

第四阶段:(1999年-)

贴近学生实际 提倡真情实感

卢子恤在博客中留下了1999年那一年的高考记忆。考试前,他背诵了《青年文摘》上的多篇“美文”,以为准备充分。但是面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道高考作文题时,他还是傻了眼,准备的“美文”一篇都用不上,硬着头皮写了一篇有关亲情“记忆”的文章,结果那年满分150分的语文仅得93分,他估计自己的作文可能写跑题了。

在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中,该年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被多次提及。在当年高考命题的操盘手张雄看来,这是最不容易押题的作文题,因为这个题目考生非得自己去想象不可。这个题目来自广东一位教授的建议。1999年被认为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如果说,1998年以心理承受力的命题立意,在关注学生实际等方面已初露端倪的话,那么,1999年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则向话题作文过渡。

作文考题的变化跟考生的个性特征变化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高考考生多是80后,他们张扬个性,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更加追求特立独行。

从2000年起,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发生了新的变化。“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命题形式以开放的话题为主;命题立意从宏观的政治话题和社会热点,转移到关注个体本身,闪耀着人文关怀精神;考察重点转到考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图文推荐

    • 南科大招生复试如测智商 7分钟内从1写到300(图)
    • 广西高考评卷:秒杀阅卷不可能 已出满分作文
    • 数万艺术类考生拼杀名校 星途未卜押注一片成名
    • 北影表演系将查整容考生 副院长:自然美最重要
    • 北影严查整容考生 细数90后纯自然质朴美少女
    • 北影今年不接纳整容考生 看帅哥美女云集考场
    • 高清组图:2012年艺考大幕陆续拉开

    关注排行榜

    日排行榜 周排行榜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合作服务-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19 新青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15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992号